這年頭,看多了XXX 2.0,好像就非得要版本升級一下,多提到XXX 3.0才會看起來比較先進的感覺。以Web 2.0為例,發展了數年以來,大抵上產業界對於Web 2.0已經達成一定的共識,也開始紛紛猜測Web 3.0的型態究竟會長得如何?

在此之前,正所謂「鑑古方能知今」,要預測未來,就得先從歷史講起。

綜觀電腦運算的基礎本質,講穿了不過就是「運算-儲存」這兩大動作而已,當然有認真學過計算機概論的讀者還可以提出「輸出/輸入/控制」等基礎單元,但若沒有「運算-儲存」這兩件事情,其他工作也玩不下去。

「集中」與「分散」之間

因此,只要觀察「運算與儲存」這兩件事情的運作模式,大抵上就可以看見電腦發展的軌跡。首先,是早期當比爾‧蓋茲還是大學生的年代,大型主機+終端機當道,所有的資料全都送到中央主機處理及儲存,可說是一個「集中式處理/集中化儲存」的年代。

隨著個人電腦勢力興起,但還沒來到網路世代之前,資料處理逐漸分散到個人所使用的電腦來完成,處理完畢的資料自然也儲存在個人端,彼此之間要傳遞資料,還得倚靠軟碟(floppy)或硬碟(hard disk)進行離線傳遞。此階段可定義為「分散式處理/分散式儲存」,相信現在大部分5、6年級的電腦使用者,都還保留這個時期的電腦使用習慣,任何資料都往自己電腦的硬碟上放。

網路時代來臨後,前10年(1994~2004年)普遍稱為Web 1.0的時代。在此時期,最為普遍的殺手級應用有3:電子郵件、網頁瀏覽與FTP傳檔。講穿了,就是將個人用戶端的資料,用網路傳給另一位個人用戶端。每台電腦所處理的資料,仍然儲存在本地端上,尚未跳脫出「分散式處理/分散式儲存」的模式。

進入Web 2.0時代後,局勢開始有了改變,原先習慣儲存在本地端的資料,開始搬上了網路,透過各式各樣可以直接存取Web中央伺服器資料的軟體,使用者不必非得將資料儲存在本地端才能處理。舉例而言,原先大夥兒將書籤儲存在瀏覽器之中,現在則儲存在各種網路書籤如del.icio.us、Google Bookmarks、Hemidemi等等,或是線上文件編輯器如Google Docs,甚至連電子郵件都已經逐漸放棄用戶端的電子郵件軟體,而完全以Web-mail來取代。

換句話說,在此階段,電腦使用模式進入「分散式處理/集中化儲存」的階段,電腦使用者將資料放置於提供各種網路服務的網站之上,激盪交織出各種精彩的網路應用。

那麼,Web 2.0已經發展成完全體了嗎?顯然還沒有,「分散式處理/集中化儲存」的風險,在於「單點錯誤」的問題,以前陣子舊金山矽谷大停電為例,幾乎造成所有知名Web 2.0網站直接掛掉,使用者得擔心自己的資料是否會從此一去不回。即使在臺灣,相信不少人也經歷過某網站宣稱儲存設備損毀,而資料一去不回的慘劇。

網格運算前傳:P2P儲存

P2P技術這時給了我們一線曙光,讓我們邁向Web 2.0後的世界。P2P技術並非只能養出惡意軟體,對部分使用者來說,P2P網路是搜尋各種過期資料的好地方。以Bit Torrent技術為例,每筆檔案的內容位元儲存在網路上各種不同IP的使用者端電腦上,BT軟體能夠向各個電腦端拿回不同的檔案片段,然後組合成完整的檔案。同樣的概念,已經應用在微軟Office System 2007的Groove 2007產品上,區域網路內的數台電腦可以臨時組成一個工作區,上傳各種檔案至協同工作區中,Groove 2007將會自動把檔案交由所有參與工作區的電腦來進行儲存,任何一台電腦發生故障,都不會對工作區的檔案造成損害,可說是去中央化的典範。

若此模式繼續發展下去,將會進入下一個世代-「分散式運算/拆散式儲存」,每台電腦只儲存檔案片段,可預防單臺電腦的檔案被大量複製的安全問題。就算硬碟掛掉,也只要重新連線,便可重新取回檔案,有效保護檔案儲存的安全。假以時日,應該能發展更多更驚人的應用。

可見得P2P不全然是壞東西,「白色P2P」用得好,企業也能因此受惠。

Livedoor拋棄門戶之見

自從微軟MSN把Hotmail給買下來之後,全球入口網站便將「免費Web-mail」當作標準配備,幾乎凡是經營入口網站的業者,都得耗費鉅資添購設備來提供免費Web-mail服務。而這場免費Web-mail之戰愈打愈烈,直到前幾個月,Yahoo宣佈推出無容量限制的Yahoo Mail,算是為這場戰爭立下玻璃天花板。

儘管每家入口網站都知道免費Web-mail是超級雞肋,但也沒有人敢真正取消免費Web-mail的服務,因此只好掙扎經營、苦撐待變。然而,終於有入口網站願意拋棄門戶之見,將入不敷出的免費Web-mail服務委外給Google的Gmail代管,雙方互蒙其利,那就是日本最有名的活力門(Livedoor)入口網站,將上百萬免費Web-mail使用者轉移至Gmail,而Google也趁機擴大在日本的佔有率。

經編輯部訪問國內的入口網站業者後,發現大多持保留態度,認為免費Web-mail是吸引用戶的重要服務,短期內並不考慮委外。究竟Livedoor的案例是否會引發趨勢,或只是反應Livedoor的獲利不佳,暫且尚在未定之天。然而,從使用者的角度來看,最後必定會傾向設計最為優秀的Web-mail系統,屆時若入口網站們能拋棄門戶之見,彼此整合最擅長的網路服務,未嘗不是使用者的福氣。現在Livedoor踏出第一步了,未來不知會有誰踏上第二步。

微軟拉長戰線,Google與Adobe入列

微軟在網路這個領域上曾經看錯兩件事情,一是1994年,比爾老大公開表示網路不重要,沒有多少臺個人電腦需要連線,從此讓Netscape獨領風騷,直到IE 4.0綁進Windows割喉殺退Netscape為止;二是2002年,微軟看錯Google搜尋引擎的爆發力,在短短4年內,坐視Google壯大發展各種網路應用,對微軟的金雞母-Windows與Office節節進逼,以及Adobe/Macromedia的Flash吃光Web多媒體互動的市場,終於才在2004年醒悟後急起直追,砸下重金投資Live.com,拼命開發各種網路應用,以及各種網路廣告技術,就是不想將白花花的江山拱手讓給Google;同時,微軟終於也在2007年正式推出Silverlight,對Adobe Flash正面宣戰,挾其系統整合與開發工具優勢,希望能一舉突破Flash的獨佔局面。

這兩件事情看起來似乎無所關連,但究其細處,微軟要將過去20年所打造出來的PC平台,延伸到網路世界中。現在的網路世界太年輕,一切都還在摸索中,因此百家齊鳴、百花爭放。微軟唯有延續過去的堡壘思維,將網路世界中建築出強壯的平台,讓使用者不論用何種設備、到那個網站,都得活在微軟建構出來的平台上,才能延續微軟另一個20年榮景。

然而,儘管微軟在許多領域都是葛利亞巨人,但在網路服務與Web多媒體方面,卻猶如撞上兩面巨大的石牆:Google與Adobe,前者所建構出來的「Google網站群」聲勢驚人,而後者所併購得到的Flash,則是價值百億美元產業的火車頭,動力同樣驚人。

微軟能否成功打破這兩面石牆?無人能保證,唯使用者才是最後的法庭。

附註:本篇同時收錄於《網路資訊》雜誌189期8月號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braene 的頭像
    libraene

    兔眼看天下|Pixnet分站

   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